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马佳 |瓦猫:民俗与工艺的结合

时间:2024/12/26 11:13:30|点击数:

  

  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展出的昆明呈贡瓦猫与楚雄大姚瓦猫。 (来源:《中国艺术节-云南民族民间美术展览宣传图册》)

  作者 马佳 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历史研究所(文献研究所)

  瓦猫,指一种底座为筒瓦,其上为类虎/猫/鳌鱼状的陶制与石制器物,见于昆明、玉溪、曲靖、楚雄、大理、文山等地,民众将其放置于屋顶、屋檐或大门上,起“镇宅”“辟邪”等作用。由功能而来的圆脸、大嘴、龇牙等夸张、怪诞的造型特征使其成为云南独特的民族民间工艺。时至今日,瓦猫已成为一张代表云南文化的亮丽名片。从“器用”之物到“文创”产品,云南瓦猫经历四个阶段的生命历程,见证了云南文旅事业的发展之路。

  乡野中的器用瓦猫

  《黄帝宅经》云:“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坟墓川冈,并同兹说。”所以,如果家中有“灾”,民众便会采取诸多“镇”的方式来“止祸”。云南瓦猫是民众基于日用的发明制造,随意、夸张、怪诞的造型是几代陶工、砖瓦工、窑工依照脑中的传统文化图式,经手工劳作捏制而成。作为镇宅的传统器用瓦猫,其诞生与使用根植于乡土社会,它立于屋脊、大门之上,守卫着家宅平安、家庭和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瓦房、木屋渐渐减少,传统器用瓦猫的使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作为工艺美术的瓦猫

  云南瓦猫作为一种民间工艺美术,走入公众视野始于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与1988年云南民间造型艺术展。在这次展览中,从昆明、玉溪、大理等地征集来的瓦猫以其夸张、怪诞的造型吸引了在场的观众,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掀起了瓦猫收集的热潮。之后,1988年云南画院与香港三联书店联合举办了“云南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展”,昆明(呈贡、宜良)、楚雄、大理的瓦猫也在展览之列。以艺术节、展览会为开端,瓦猫被界定为“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它与其他少数民族风情风物构成了“云南印象”。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瓦猫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云南力图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1997年云南省开展了民族民间美术及艺人调查与命名工作,从1997年到1999年,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全面普查,调查了近两万多名民间艺人。1999年命名166位艺人,分别授予云南民族民间高级工艺美术师、美术师与美术艺人的称号。鹤庆县赵屯北班榜村的瓦猫捏制者郜金福、昆明龙头街瓦猫制作者张庆山与呈贡瓦猫制作者万树青位列其中。2000年5月,云南省出台了全国第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其中,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技术和工艺美术珍品为保护对象之一,即将消失的瓦猫及其制作技艺成为保护的对象,过去的土陶制作者或砖瓦工人转为工艺美术师,并开始向外界宣传与展示捏制技艺。

  2003年1月,中国文化部、财政部等多个有关单位正式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正式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并明确了保护对象。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云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紧跟国家战略步伐。从非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云南省内各地瓦猫及烧制技艺陆续被评为县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和陶瓷手工艺技艺类项目。瓦猫被列为非遗项目,土陶艺人的手艺有了一个能在更高平台上发展与宣传的机会。

  

  丽江古城商店中的树脂瓦猫。 马佳 摄

  作为文创产品的瓦猫

  云南省结合自身旅游业优势,着力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将传统手工艺资源融入旅游中。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新媒体平台宣传富有云南特色的手工艺,并鼓励与帮助手工艺传承人投入工艺美术品的创造性转化中。瓦猫冰箱贴、瓦猫钥匙链、瓦猫贴画、瓦猫挎包等文创产品被设计出来,且在市场中热销。从2022年起,全省掀起了一场“瓦猫热”:公园中有瓦猫DIY制作体验区,大理、昆明的手艺人赴省外展览个人作品,各种瓦猫短视频。2023年以瓦猫及瓦猫文创为主题的展览会举办,瓦猫的认知度与熟悉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来自各地的艺人不断创新,打造出符合年轻消费者审美需求的产品。以往镇宅辟邪一脸“凶相”的瓦猫被改造为一脸呆萌、微笑的吉祥瓦猫。通过各类媒体的宣传,云南瓦猫文化已走出了云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成为云南对外宣传的形象大使,以瓦猫为IP元素的手工艺品层出不穷。

来源/作者:云南网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