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罗丹: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云南世界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4/4/25 8:46:52|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云南省拥有6项世界遗产,占全国世界遗产总数的11%,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云南世界遗产国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且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民族互嵌乐居,这些遗产不仅代表了云南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实现云南世界遗产的创新发展与活态传承,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底色,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以大遗产观为导向,推动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驱共生。

  一、厚植绿色发展底色:构建生态友好型遗产保护体系

  (一)坚持生态优先,保护遗产资源多样性

  云南的世界遗产多样性特征鲜明:一是生物和物种多样性显著。如具有“生命基因印记功能”的澄江化石遗址完整记录了早期寒武纪海洋群落生态系统,拥有196个门约530个群落,为研究亿年前地球生命的起源、演化、生态多样性等提供了珍贵证据;二是民族和生态文化多样性丰富。如红河哈尼梯田稻作生态系统蕴含着不同的生态价值、农法思想等理念,分别在文化逻辑、农耕技术、民俗、艺术、宗教信仰与社会制度层面体现了当地各民族的经验智慧;三是绿色生态农业多样性价值突出。如普洱景迈山古茶林遗产区各民族因地制宜发展的“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人养茶”的“农林茶”复合生态系统,是传统农业生计方式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典范。要确立生态优先理念,理顺管理体制,增强遗产区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构建生态友好型遗产保护体系,保护好遗产资源多样性。

  (二)推广绿色技术,提升遗产保护科技含量

  探索新时代新型遗产保护技术路径,积极推广绿色技术,提升遗产保护的科技含量。一是充分发掘空间技术在促进遗产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依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建设,是利用空间技术深度参与UNESCO名录遗产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可参照并依托其技术标准,在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方面寻求空间技术支持,发掘遗产保护开发技术潜能;二是利用遥感技术、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遗产地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解决生态问题;三是加强绿色技术在遗产修复、展示等方面的应用,让遗产保护更为科学、高效。

  (三)发展绿色产业,促进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一是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在遗产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拓展生物资源与农业新资源产业,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林下经济等,同时促进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注重遗产区各族人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二是建立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当地居民能够共享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成果。如位于红河哈尼梯田的云上乐作稻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现代化智慧农业和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与地方政府、“双一流”高校A+学科合力共创“产学研”平台,以科学兴农、信息助农、智慧富农为导向,致力于绿色稻作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研发,并为当地老百姓搭建了季节性务农与灵活性务工的信息调度平台,既为遗产保护提供了动力也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其经验模式值得探索推广。

  二、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驱动遗产价值保护与创新发展双轮

  (一)推广数字化技术,创新遗产资源传播与体验模型

  一是推广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构建三维数字体验模型,创建遗产资源大数据平台。如景迈山古茶林遗产区与华为合作的“数字景迈”工程,借助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ICT技术,探索实现景迈山古茶林及传统村落资源数字化,助力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智慧景区建设。该探索模式值得推广;二是不断探索数字化展示与传播路径。通过搭建数字化展示平台,将云南的世界遗产以数字影像、动画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传播。如通过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创建沉浸式的文化遗产体验模式,既扩大文化遗产的受众范围又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云南世界遗产资源的独到之美。

  三、建构信息化系统,创新遗产保护与管理路径

  一是构建遗产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和管理与遗产区人文、生态、生物等资源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保护状况等。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效率和科学性,并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二是构建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对云南各项世界遗产的环境、生物、生态、文化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发出预警以确保及时应对。

  (一)加强科技化应用,创新遗产保护与修复技术手段

  一是通过实施生态补偿、生态移民等政策措施,减少遗产区的生态压力,加强遗产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升遗产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二是借助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对遗产区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建筑群、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原真性恢复;三是探索创新型修复方法,既完整维持世界遗产原貌又增强其持续性和稳定性。如通过图像处理、三维重建等技术手段,针对遗产区受损、濒危实景及文化进行精准修复,充分保留其历史价值。

  四、确立大遗产发展观导向:实现遗产价值永续传承

  (一)挖掘遗产内涵强化价值认知,推进遗产保护整体化

  一是在保护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注重遗产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挖掘与传承。如通过对遗产历史、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开展文化交流等方式,推动遗产地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二是加强遗产故事的叙事能力建设,确立遗产大省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觉。重视社区参与、强调全民融入的遗产保护理念,强化各族群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重大贡献的叙事效能,让全国、全世界了解云南世界遗产的底蕴与气质,不断加深遗产区群众对共有精神家园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的遗产资源叙事氛围。

  (二)加强环境教育提升生态意识,促进遗产保护公众化

  一是加强环境教育宣传,提升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通过举办生态保护宣传活动、开展生态保护志愿服务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遗产地的生态价值,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遗产地的生态文化教育,提高社区群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和参与度。普及环境生态科学知识,让遗产资源的文化持有者们了解遗产地的生态价值,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三是强调地方性知识对遗产资源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云南遗产区各民族的农耕文化、民族医药、饮食、文化习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等都与生物多样性紧密关联,它们源于自然并传承和发扬于自然,有效地促进了遗产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三)加强人才培养深化国际合作,推动遗产保护全球化

  一是培养一支具备新质生产力专业知识技能的文化遗产保护队伍,提高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效率。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搭建创新平台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遗产保护与创新事业中来,为云南世界遗产的活态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二是加强与国际国内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云南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继续深化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参与国际遗产保护组织、举办国际遗产论坛等方式,与国际同行分享经验、交流技术,共同推动遗产保护的全球化进程,提升云南世界遗产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作者系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罗丹;本文为“兴滇英才”支持项目“面向东南亚讲好云南生态故事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辐射影响力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