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课题研究

关于楚雄州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7/12/5 18:02:13|点击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总体要求,主动服务和助推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我2017年秋在省委党校第三十二期全省理论骨干培训班学习培训期间,以学员党支部书记的名义率该班第四专题调研组一行8人于10月23日—26日深入楚雄州部分县(市)有关部门、特色文化企业、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园区、街区),就该州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执笔撰写了此篇专题调研报告,以期能为该州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借鉴和工作参考。

  一、基础和现状

  近年来,楚雄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依托特色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以推进“民族文化强省”“民族文化强州”战略为根本目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强化产业意识,注重规划引领,重视品牌培育,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富有成效,在推动全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州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特色资源禀赋明显,发展底子比较深厚。楚雄州特色文化资源积淀深厚、丰富多彩、颇具特色。但从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的角度看,最具优势的特色资源有三:一是历史人文资源悠远厚积。楚雄州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800万年前禄丰腊马古猿化石、生活在300万年前的元谋竹鹏超科化石以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古猿人化石的发现,使楚雄有了“东方人类故乡”的美誉。特别是元谋古猿人,是至今为止发现的中国、亚洲最早人类,楚雄极有可能是生命起源之地。该州还因禄丰等八县发现的恐龙、剑齿象等古生物化石被誉为“世界恐龙之乡”。距今4000年以前,以元谋大墩子和永仁菜园子为代表,楚雄州境内各地已先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州境内先民创造了以铜鼓为特征的青铜文化,步入了奴隶社会。先秦时期,楚雄州境内主要分布着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等等这些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几乎都具有一元性和不可复制性,属于世界仅有,是该州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特殊基因和“黄金资源”。二是民族文化资源绚丽多姿。楚雄州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全州274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94万多,其中彝族人口76万多,占总人口的28.8%,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7%。云南25个世居少数族楚雄都有。各民族多元共存,文化多元共生,造就了以彝族文化为代表的一体多元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该州特色鲜明、兼蓄并包、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资源,被称为“中国彝乡”“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三是人类文化遗产资源极为宝贵。全州现有非遗保护名录项目398项,其中:国家级保护名录13项(包括彝族火把节、创世史诗《查姆》《梅葛》、彝族酒歌、彝族老虎笙、彝族左脚舞等),省级保护名录49项,州级保护名录80项,县级保护名录256项;全州共有各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1311人:其中国家级5人,省级82人,州级226人,县级998人。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遗产遗存资源,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特色“人文基因”,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底子”很厚实。

  (二)战略思路清晰明确,发展态势稳中向好。楚雄州紧紧围绕“一级一桥一品二区三基地”发展战略,立足“三古一彝”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提升“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三张世界级文化名片和“中国彝乡”特色知名文化品牌,发展思路清晰、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战略前瞻、发展措施务实、发展态势稳中向好。2016年,全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29亿元,增幅达8.2%,居全省第八位,占GDP比重达到1.33%。尤其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较为迅猛,2016年其增加值达到39.5亿元,增长46.7%。

  (三)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特色优势得到彰显。楚雄州文化产业涵盖了民族民间工艺品业、节庆会展业、文化旅游业、民族演艺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娱乐业、影视服务业、印刷包装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新闻出版发行业等10个主要门类,几乎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成的一个缩影,其中以彝族刺绣、苴却石艺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业发展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全州现有彝绣协会(合作社)56个,从事刺绣的企业(经营户)330家(户),相对固定的绣女27600多人,其中产值超过500万以上的3家,年产值近亿元,彝绣初现产业化发展雏形。永仁苴却砚等石艺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左右。同时,节庆会展业发展表现不俗,国际恐龙文化旅游节、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中国彝族火把节、牟定左脚舞文化节、双柏县虎文化节等等近30个民族特色节庆会展项目,成为该州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头戏”。此外,文化旅游已经成为该州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家花旦”,发展势头较为喜人。

  (四)支撑条件日臻成熟,发展动能渐趋强劲。一是物质基础不断打牢。该州2016年生产总值达到847.12亿元,增长11%;财政收入达到155.78亿元,增长46.7%。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关联产业快速发展。如上所述,快速发展的旅游文化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强载体、增元气、聚人气、添活力等作用。三是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楚雄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普洱市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市相望,是省会昆明市西出滇西7州(市)及缅甸的必经之地,故有“迤西咽喉”之称,自古为“省垣屏障、滇中走廊、川滇通道”。近年来,在全省重大骨干交通网络建设布局中,楚雄州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分享到更多的机遇,加之各级党委政府顺势而谋,全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为产业的聚集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四是产业业态聚集平台不断筑牢。一大批特色文化古镇、街区、园区和龙头文化旅游项目迅速建成使用,特色文化产业业态迅速聚集,形成互相供氧供血的集群发展效应。五是信息技术插上腾飞翅膀。现代信息技术等迅猛发展,促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思想观念等发生革命性变革,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产品价值转化和实现形式的时空概念,为文化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做法和经验

  (一)强化规划引领,绘就民族文化强州宏伟蓝图。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楚雄州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州的实施意见》《楚雄州建设民族文化强州规划(2013年—2020年)》《楚雄州十三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楚雄州国际化高端化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策划》等重要文件和规划,提出了文化强州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并明确了全州文化产业的九大主导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文化产业在文化强州战略中的分量,每年还安排5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全州文化产业发展(现按照有关规定逐年减少,今年已经减至350万元)。

  (二)着力培育品牌,特色文化名片享誉世界。楚雄州充分发挥“三古一彝”文化资源、区位等优势,坚持走差异化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文化旅游品牌为目标,着力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中国彝乡等特色文化名片享誉世界,是楚雄州文化产业的“金字招牌”;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中国彝族火把节、牟定左脚舞文化节、双柏县虎文化节和中国彝族左脚舞之乡、中国豆腐乳之乡、云南匠人之乡等特色文化品牌享誉全国。2015年,彝人古镇被命名为楚雄州首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云南天彝苴却砚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等6家文化企业成为“云南特色文化产业知名品牌”;禄丰恐龙谷、彝人古镇等5家企业成为“云南省优秀文化企业”。另外2017年楚雄州被省委省政府明确为全省民族赛装文化节永久举办地。

  (三)坚持舞好龙头,打造文化产业发展引擎。楚雄州提出“顶天立地、铺天盖地”和“龙头带动、骨干支撑、打造引擎”的发展思路,集中打造了彝族文化大观园(彝人古镇)、禄丰世界恐龙谷、元谋凤凰湖古人类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楚雄彝医药产业园、中国苴却石艺城、大姚彝绣文化园、牟定彝和园等龙头带动、典型示范及聚集效应明显的骨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用“顶天立地”带动“铺天盖地”。此外,楚雄州还十分注重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目前全州有重点文化企业34户,居全省第三。在这些重要龙头项目牵引和骨干企业的示范引领下,楚雄州文化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全州现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000余个,从业人员1.8万人次。

  (四)推进深度融合,相关产业发展相得益彰。通过文化与旅游、金融、房地产、医药等产业深度融合,特别是与旅游产业和特色城镇开发融合发展,高度整合配置关联产业要素资源,不仅使相关产业之间实现了互相供氧供血,呈现相得益彰、相生相济的局面,还因文化灵魂的注入,既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魂不附体”的问题,也极大地提升其他产业的活力,有了精气神。

  (五)讲好彝乡故事,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近年来,楚雄州通过加强文化对外交流和促进文化对外贸易等途径,深入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用特色民族文化符号的国内国际表达,讲好“中国彝族之乡”的历史故事、民族故事和云南故事,提升彝乡文化影响力和楚雄乃至云南对外形象,并积极开拓外部文化市场。把反映楚雄风情、展示楚雄州特色的文学、艺术、演艺、影视等文艺精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如由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创作的《太阳女》与国家保利集团签订院线合作协议,在全国10个省市18个城市演出25场,同时与德国、新西兰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作为彝绣合作社代表企业之一的彝家公社多次到法国、意大利、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参加各种国际国内博览会,以刺绣的方式将楚雄彝族文化推向世界。

  三、问题和短板

  (一)发展理念滞后,对现代文化产业认知需更新。文化产业是智慧产业、认知产业、理念产业。从全州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和广大从业人员来看,对文化力就是生产力、文化产业就是注意力经济或眼球经济、文化资源就是经济资源、文化经济是差异化经济、文化遗产是祖产等等认知不够,缺乏现代理念、现代表达和现代手段。

  (二)资源利用率低,存在同质化低端重构等问题。楚雄州的特色文化产业丰富多元、深厚灿烂、得天独厚,而许多资源又具有一元性和不可复制性,在全省乃至全国都独占鳌头。但很多宝贵的资源利用率不高,产业化开发层次低,文化表达和彰显不突出,如元谋古猿人历史人文资源等,存在以文化产业项目之名,搞房地产开发项目之实,文化业态较少,端着金饭碗讨饭的问题;一些资源尚处在浅睡欲醒期、规划酝酿期、产业孕育期、业态萌芽期或浅层开发期,楚雄州的本土文化资源特别是以彝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元素表达阶段,整体上缺乏系统、超前、独特的开发视角,如彝绣尚未开发出具有代表本地域民族特色,反映时装发展趋势和简洁实用的产品,产品市场较窄;一些产业资源在开发中存在低端重构、简单复制、同质化发展、甚至恶性竞争等问题,如楚雄州目前虽有彝绣合作社56个,但这些合作社分布散、规模小、发展能力不足、外部市场拓展乏力,加之管理滞后、销售难、缺乏人才等原因,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变为楚雄的产业优势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三)规模体量较小,支柱产业培植仍然任重道远。尽管楚雄州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取得了一些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总体上看,还存在起步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缺乏大统筹、大手笔、大创新、大投入、大引入的文化产业龙头集群,全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仅有26户,占全省(464)户的5.6%,文化产业单位多为小微企业,年营业收入上亿元的5家文化企业均是传统的4家印刷企业和1家新闻出版企业(楚雄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其他的大多是印刷企业,新兴文化业态在文化产业中比重低,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尚未形成,如彝绣产业发展上,大部分彝绣加工处于家庭式、手工作坊方式的散户经营阶段,分布较散,生产和销售规模小,缺乏统一经营组织,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产业化程度低,龙头带动不足。

  (四)核心业态单一,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较为明显。尽管楚雄州文化发展相关规划中文化产业门类较多,但除了民族民间工艺品业、节庆会展业、旅游文化业等业态较为丰富,核心业态比较凸显外,其他产业仍然存在业态过于单一、特色不彰、品质不高、规模小散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总体上看,还存在产业多、主业少,杂牌多、品牌少,产品多、精品少,遗存多、转化少等“四多四少”现象,如在彝绣产业发展上,虽然楚雄州目前已经有彝家公社、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但多数彝族加工户商品意识不强,品牌观念淡薄,没有销售意识,粗制滥造,产品附加值低,文化产品供给水平较低,供给侧矛盾还较为明显。

  (五)规划聚光较散,要素资源配置需进一步加强。楚雄州未编制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仅将相关内容纳入有关综合规划。因此,仅就相关重点产业作了较为简单的谋划,未能就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实现途径以及落地项目等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呈现,聚焦较散,对政策、资金、土地、人才和信息技术等要素资源配置不够清晰明确,规划的指导性和引领性作用发挥不够。

  四、对策和建议

  (一)以正确理念为引领,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方法论。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根本遵循。其次,还应牢固树立以下理念,正确把握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法论和实践论:一是树立文化力就是生产力的理念。生产力分为文化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生产力中用于推动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力称之为文化生产力。只有发展文化生产力,经济发展才能获得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赢得主动权。二是树立文化产业就是注意力经济的理念。当今时代,是一个注意力经济和眼球经济时代。注意力是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是一个地区凝聚人气、商气的无形资产。文化产业对提升一个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具有重大作用,会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三是树立文化资源就是经济资源的理念。文化资源是一种动态的、非独占的、可再生的精神财富,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其以一种物质化、符号化形式存在,又以一种思想化、智力化、想象化的形式存在,它与资本、人才结合,就具有了开发价值和经济价值,就成为了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济资源。四是树立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就是无形资产的理念。品牌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知名度是品牌形象扩展的牵引力,美誉度是品牌形象的核心。文化是提升一个地方知名度、美誉度的加速器,也是提升无形资产的助推器。品牌、信誉、商誉一旦形成,它就是一种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五是树立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创造奇迹的理念。创意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和运用智慧的结晶,一个好的创意,可以把“小鸡变成天鹅”,可以创造一个宏大的产业。文化产业其实质就是创意产业、头脑产业、开发脑黄金的产业。六是树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理念。民族是唯一的,其文化就是独有的;民族文化是稀罕的,其价值便是世界性的。世界上的人类文化都是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的。一个民族要走向世界,首先是其文化走向世界。民族文化因其独特性、差异性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七是树立“越是传统的越是现代的”的理念。数千年积淀的民族传统文化承接源流,指向未来,它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要做到“古”为“今”用,“土”为全民共享,“传统的”“民族的”就具有拓展现代市场的广阔前景和实力。八是树立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历史的理念。尽管楚雄州民族历史文化十分悠久灿烂,但如果不传承、开发和创造,其只能以一种概念性的符号深埋在历史深处,会慢慢褪色和淡去,这种宝贵的资源优势就得不到发挥和转化。所以应始终坚持“大文化、大保护、大精品”的原则,做到每上一个项目就是一个精品,今天的精品,就是明天的文化遗产。九是树立少留遗憾多留遗产的理念。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和运用中,应牢固树立50年不落后、100年不后悔的思想,尽量克服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杀鸡取卵或小打小闹、遍地开花、低效利用等思想,要花七分精力抓保护、三分功力抓开发,给子孙后代多留一些遗产,少留一些遗憾。

  (二)以文化根脉为灵魂,打响民族人文资源品牌。对楚雄州而言,以主体世居少数民族彝族为主的民族特色文和以元谋古猿人为主的人类历史文化,是整个文化的根脉和灵魂。楚雄州在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产业中,应充分体现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打好民族牌、历史牌、人文牌、特色牌,紧紧依托“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三张世界级文化名片和“中国彝乡”特色文化“金字招牌”,将楚雄打造成世界远古生物科考探秘旅游目的地、人类寻根问祖追本溯源的圣地、世界彝族文化蔚为壮观的高地、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投资兴业的宝地。并以此为依托,进一步优化整合特色优势资源,以民族和历史文化为灵魂,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作为手段,全面提升和深度塑造传统彝绣产业,将其打造成世界知名的特色文化品牌,成为全州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的史诗性民族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向世界宣传诠释彝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成为让世界彝族记得住乡愁的特殊文化表达。应重点解决低端重构、简单复制、盲目模仿、同质化发展、甚至恶性竞争及杂牌多、品牌少,产品多、精品少等一系列“砸牌子”的问题。此外,应进一步牢固树立“以品牌树招牌”和“整合散牌打好大牌”的理念,全面提升和打响一大批特色民族节庆会展等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和原创性的文化品牌,并加快实施文化名企、名家、名品、“名星”战略,以名气聚人气生灵气。

  (三)以龙头带动为引擎,增强发展动能做大体量。继续深入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按照大统筹、大手笔、大创新、大投入、大引入的思路和气魄,集中优势资源和核心要素着力打造一批体量大、主营业态集中、功能复合型、孵化或辐射能力强、示范引领作用明显的特色龙头文化产业项目、园区、街区;立足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着力培育一大批骨干文化企业,建立体现自身独特优势、可持续的经营模式,促进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应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创新创意创造创作型小微文化企业,不断增强其造血功能,让“四创”型小微文化企业在进行民族特色文化的深度塑造、完美诠释与有效传承,以及文化精品打造、文化人才聚集、有效吸纳就业、增强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方面增光添彩、创造奇迹。

  (四)以核心业态为先导,千方百计延伸产业链条。应牢固树立文化+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理念,进一步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文化古镇、园区、街区等重要载体和平台,找准和依托核心产业业态或“母业态”,大力发展种子业态、伴生业态、孵化业态、关联业态、下游业态以及复合型、融合型、附加型业态,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聚变效应。对楚雄州而言,应大力发展彝族刺绣、民族节庆会展、民族歌舞演艺等核心业态,并以此为依托,通过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利用现代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拓展和深化其他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和行业。业态布局上既要杜绝假大空,又要避免小而全。

  (五)以规划引领为抓手,加快要素资源科学配置。应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从民族文化强州的有关规划中剥离出来,制定十三五或中前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准确聚焦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实现途径以及落地项目等问题,并在始终遵循“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核心思想的引领下,促进政策、资金、土地、人才、信息等核心要素的科学配置。首先,在扶持政策上。应用好用活用足国家、省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应牢固树立“借鸡生蛋、借水浇花、借油点灯”等思路,用好用活和制定出台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相关的激励机制,解决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短板。其次,在项目用地上。尽可能地按照建设“园中园”的思路,把一些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企业、园区等作为已落实用地政策的工业园区和其他综合开发类的园区,尽可能地解决产业用地落实难的问题;此外,将特色文化产业业态布局尽量向古镇、古街区等城市文化载体集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还解决了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在城市安家落户的问题。第三,在资金支持上。既应按照集中优势资源对骨干文化企业进行扶持,实现“锦上添花”“如虎添翼”的效果;又应对创新创意创造创作“四创”型小微文化企业进行适当的支持,给予“雪中送炭”的关照,尽量扶一把使它们站起来、推一把让它们走出去。第四,在人才资源上。既应充分依托优势资源和优惠的政策等,栽树引凤引来实业企业家和高端文化创意人才;又应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等方式,利用职业技术类学校培育一大批“文化手艺人”,解决中等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还要注重对绣娘、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文化工匠等处于文化产品生产末端的人才的培训。第五,在现代技术运用上。应积极引导广大文化产业从业者牢固树立互联网+等现代经营理念,建立专门的特色产品展销网站,或者与淘宝等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尝试分享运用“云上云”等大数据资源,使楚雄州特色文化产业着眼需求侧开拓广阔市场。

  (六)留住民族历史根脉,让文物遗产遗存等活起来。应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七分保护和三分开发”和“开发是有效的保护”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对全州文物、古迹、民族民间文学、民族文献等的普查、挖掘、整理、录入等工作,立足活态传承,做好科学规划和合理引导,在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中留住民族和历史的根脉,并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把遗产资源变成产业发展优势。

  (七)以互利互惠为取向,坚定自信实施走出去战略。应坚定文化自信、讲好彝乡故事、传播民族文化、提升对外文化传播能力,以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为抓手,以互利互惠为目标取向,加快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应集中打造一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不断促进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力争推动一批楚雄州特色民族文化企业和产品进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库,制订全州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评价办法,大力扶持楚雄州特色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支持文化出口重点领域,把反映楚雄州民族风情、展示楚雄州特色的文学、艺术、演艺、影视等文艺精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总之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誉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它不仅改变着社会大众的消费结构,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还以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受益时间长等特点和优势,日益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引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楚雄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具有把文化力转化为经济力,提升发展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巨大潜力,只要打好民族特色牌,走差异化发展路子,定能将突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助力全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推动云南跨越发展、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笔者单位: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DONG SPORT机关党委办公室)

  

来源/作者:岳山/机关党委 责任编辑:李月